咏史注释_解释
译文
西汉和东汉本来就是承接关系,中间却多出来个新朝,就像是人身上长了个无用的肉瘤一样。
所以才有嵇康这样唱着广陵散慷慨赴死的英雄,他在临时前写文章批责那些不遵守法纪纲常的人。
注释
继绍:承传。
新室:西汉末年,王莽建立的新朝。
赘(zhuì)疣(yóu):赘:多余。疣:肉瘤。形容累赘无用之物。
嵇(jī)中散:三国时魏人嵇康在临死前所弹奏的曲子。稽康,宇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拜中散大夫不就,人称稽中散。嵇康丰姿俊逸,放达不羁,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威、王戎合称“竹林七贤”。有《嵇康集》传世。
至死薄殷周:嵇康的朋友山涛任吏部郎迁散骑常侍后,向司马氏推举嵇康担任他的旧职。嵇康身为曹魏宗室,不齿山涛依附于司马氏的行为,于是遂与之绝交,并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其中有言: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薄:鄙薄,瞧不起。殷周,指殷汤王和周武王,二人分别建立了商朝和周朝。
参考资料:
1、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138.
2、王传胪.李清照的爱国情节[J].四川大学学报,2001:社会版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作者的诗词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瑞鹧鸪·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
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点绛唇·蹴[1]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
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蕴藉几多香,
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
未必明朝风不起。
李清照的名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出自《武陵春·春晚》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出自《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出自《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 :出自《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出自《行香子·天与秋光》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出自《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出自《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出自《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出自《武陵春·春晚》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出自《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出自《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出自《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自《夏日绝句》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出自《清平乐·年年雪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出自《声声慢·寻寻觅觅》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出自《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出自《永遇乐·落日熔金》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自《声声慢·寻寻觅觅》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出自《鹧鸪天·桂花》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出自《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出自《声声慢·寻寻觅觅》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出自《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出自《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出自《多丽·咏白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自《声声慢·寻寻觅觅》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出自《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出自《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出自《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出自《庆清朝·禁幄低张》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出自《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出自《行香子·天与秋光》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出自《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出自《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出自《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出自《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出自《念奴娇·春情》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出自《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出自《点绛唇·闺思》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出自《鹧鸪天·桂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出自《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出自《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出自《念奴娇·春情》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 :出自《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出自《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出自《念奴娇·春情》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出自《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出自《多丽·咏白菊》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出自《点绛唇·闺思》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出自《永遇乐·落日熔金》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出自《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出自《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出自《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出自《忆秦娥·咏桐》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出自《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 :出自《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出自《永遇乐·落日熔金》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出自《多丽·咏白菊》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出自《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 :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梅定妒,菊应羞。 :出自《鹧鸪天·桂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出自《声声慢·寻寻觅觅》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出自《念奴娇·春情》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出自《点绛唇·闺思》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出自《念奴娇·春情》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出自《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 :出自《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出自《永遇乐·落日熔金》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出自《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出自《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出自《念奴娇·春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出自《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出自《多丽·咏白菊》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出自《清平乐·年年雪里》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出自《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出自《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出自《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出自《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出自《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出自《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出自《念奴娇·春情》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出自《武陵春·春晚》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出自《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 :出自《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出自《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创作背景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与南宋的交替时期,当时的南宋朝庭充斥着投降主义思想,很多达官贵人不思收复失地,为国出力。他们贪图安逸、偏安一隅。国家的更替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了一个为官的地方,他们毫无廉耻的接着当他们的官,享受荣华富贵,对国家的兴亡混不在意。
参考资料:
1、王传胪.李清照的爱国情节[J].四川大学学报,2001:社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