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止谤注释_解释
译文一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译文二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
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
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弭(mǐ米):消除。
障:堵塞。
为川者:治水的人。
宣:疏导。
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
瞽(gǔ鼓):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
史:史官。书:指史籍。
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
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
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
庶人:平民。
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
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
悖(bèi倍):违背道理。
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
兴:兴起、表露之意。
阜:丰盛。
夫(fú扶):发语词,无义。
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
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
乃 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作者简介:
作者的诗词
朱儒诵
臧之狐裘。
败我于狐骀。
我君小子。
朱儒是使。
朱儒朱儒。
朱使我败于邾。
去鲁歌
彼妇之口。
可以出走。
彼妇之谒。
可以死败。
优哉游哉。
维以卒岁。
白水诗
浩浩者水。
育育者鱼。
未有家室。
而召我安居。
离别相去辞
跞躁摧长恧兮擢戟驭殳。
所离不降兮泄我王气苏。
三军一飞降兮所向皆殂。
一士判死兮而当百夫。
道祐有德兮吴卒自屠。
雪我王宿耻兮威振八都。
军伍难更兮势如貔貙。
行行各努力兮于乎于乎。
晏子引谚言
鼠社不可薰。
佚名的名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出自《伯牙绝弦》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出自《西洲曲》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出自《迢迢牵牛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出自《荆轲歌》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出自《上邪》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出自《涉江采芙蓉》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出自《硕人》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出自《越人歌》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自《击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子衿》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出自《送别诗》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出自《蒹葭》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出自《悲歌》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出自《西洲曲》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出自《月儿弯弯照九州》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出自《迢迢牵牛星》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自《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出自《采薇》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出自《沧浪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自《长歌行》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出自《宰予昼寝》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出自《日出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七则》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自《荡》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出自《长歌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出自《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出自《子衿》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出自《关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出自《氓》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出自《硕人》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出自《蓼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出自《蓼莪》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出自《硕人》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出自《芄兰》
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 :出自《上山采蘼芜》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出自《行行重行行》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出自《孟冬寒气至》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出自《北风》
小池寒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出自《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出自《黍离》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出自《孔雀东南飞》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出自《紫芝歌》
山无陵,江水为竭。 :出自《上邪》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出自《木兰诗》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出自《木兰诗》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出自《行行重行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出自《江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出自《桃夭》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出自《长歌行》
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 :出自《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出自《庭中有奇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出自《孔雀东南飞》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出自《送别诗》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出自《东门之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出自《氓》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出自《氓》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出自《行行重行行》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出自《孔雀东南飞》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十二章》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出自《西洲曲》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出自《青青河畔草》
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出自《荡》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出自《精卫填海》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出自《明月何皎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出自《氓》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出自《桃夭》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 :出自《隰桑》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出自《西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