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拼音 > 正文内容

留侯论注释_解释

ju67kgfg66个月前 (08-28)诗词拼音1

苏轼 宋代诗词 留侯论

liú hóulùn

    zhī suǒ wèi háo jié zhī shì zhě yǒuguòrén zhī jiérén qíng yǒusuǒ néngrěn zhě jiànjiàn ér tǐng shēn ér dǒuwéiyǒng tiān xià yǒuyǒng zhě rán lín zhī ér jīng jiā zhī ér suǒ xiéchí zhě shènér zhì shènyuǎn     fáng shòu shū shàngzhī lǎo rén shì shènguài rán ān zhīfēi qín zhī shì yǒuyǐn jūn zhě chū ér shì zhī guānsuǒ wēi jiànzhě jiē shèng xián xiāngjǐng jiè zhī ér shì chá wéiguǐ guòqiězài shū     dānghán zhī wángqín zhī fāng shèngdāo dǐng huò dàitiān xià zhī shì píng zuì miè zhě shèngshùsuī yǒusuǒ shī chí tài zhě fēng fàn ér shì wèi chéngfáng rěn 忿fèn 忿fèn zhī xīn zhī ér chěng zhī jiāndāngzhī shí fáng zhī zhě jiānnéngróng gàiwēi     qiān jīn zhī dào zéi zhě shēn zhī ài ér dào zéi zhī fáng gàishì zhī cái wéiyǐn tài gōng zhī móu ér chū jīng niè zhèng zhī jiǎoxìng shànglǎo rén suǒ wéishēn zhě shì ào xiāntiǎn ér shēn zhēzhī néngyǒusuǒ rěn rán hòu jiù shì yuē jiào    chǔ zhuāng wángzhèng zhèng bǎiròu tǎn qiān yángzhuāng wángyuē jūn néngxià rén néngxìnyòng mín suìshězhī gōujiàn zhī kùn huìér guī chén qiè zhě sān nián ér juàn qiěyǒubào rén zhī zhì ér néngxià rén zhě shì zhī gāng lǎo rén zhě wéifáng cái yǒuér yōu liángzhī shēn zhēshǎonián gāng ruì zhī 使shǐ zhī rěn xiǎo 忿fèn ér jiù móu fēi yǒushēng píng zhī rán xiāngcǎo zhī jiānér mìng qiè zhī yóu rán ér guài zhě qín huáng zhī suǒ néngjīng ér xiàng zhī suǒ néng    guāngāo zhī suǒ shèngér xiàng zhī suǒ bài zhě zài néngrěn néngrěn zhī jiānér xiàng wéi néngrěn shì bǎi zhàn bǎi shèngér qīng yòng fēng gāo rěn zhī yǎng quán fēng ér dàifáng jiàozhī dānghuái yīn ér wánggāo jiànyóu guānzhī yóu yǒugāng qiángrěn zhī fēi fáng shéiquán zhī     tài shǐ gōng fáng wéikuí wěi ér zhuàng mào nǎi rén chēngzhì suǒ wéifáng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注释

节:节操。

匹夫:普通人。

见辱:受到侮辱。

卒然:突然。卒,通“猝”。

所挟持者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挟持,指抱负。

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受书:接受兵书。书,指《太公兵法》。圯上:桥上。老人: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语毕,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隐君子:隐居的高士。

观其:瞧他。其,指黄石公。

微:略微,隐约。

见:同“现”。

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

夷灭:灭族。

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

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

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

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

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

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

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荆柯聂政之计:谓行刺之下策。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刺客列传》。

鲜腆:无礼,厚颇。

孺子可教也:谓张良可以教诲。

“楚庄王伐郑”六句: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祖牵羊以迎,表示屈服。楚庄王认为他能取信于民,便释放了他,并退兵,与郑议和。事见《左传》宜公十二年。肉祖,袒衣阵体。

“勾践之困于会稽”三句:《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越军曾击败吴军于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践)以甲循五千,保于会稽(山),使大夫种因昊大宰萦以行成。······越及吴平。《国语·越语下》载勾践“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臣妾于吴,谓投降吴国为其臣妾。

报人:向人报仇。

非有生平之素:犹言素昧平生(向来不熟悉)。

仆妾之役:指“取履”事。

油然:盛兴貌。此谓悦敬之心油然而生。

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

弊:疲困,衰败。

“当淮阴破齐”三句:《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荣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又能来保全他呢?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二句:《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日:‘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不称,不相称。

参考资料:

1、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27-135

2、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85-689

3、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332-1336

4、苏轼 著 曾枣庄 注.苏轼诗文词选译:巴蜀书社,1991:193-200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作者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

二月三日点灯会客

江上东风浪接天,苦寒无赖破春妍。

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玉船。

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冷烟湿雪梅花在,留得新春作上元。

犍为王氏书楼

树林幽翠满山谷,楼观突兀起江滨。

云是昔人藏书处,磊落万卷今生尘。

江边日出红雾散,绮窗画阁青氛氲。

山猿悲啸谷泉响,野鸟?戛岩花春。

借问主人今何在,被甲远戍长苦辛。

先登搏战事斩级,区区何者为三坟。

书生古亦有战阵,葛巾羽扇挥三军。

古人不见悲世俗,回首苍山空白云。

次韵曹子方运判雪中同游西湖

词源灩灩波头展,清唱一声岩谷满。

未容雪积句先高,岂独湖开心自远。

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

樽前侑酒只新诗,何异书鱼餐蠹简。

又答毡帐

卧病经旬减带围,清樽忘却故人期。

莫嫌雪里闲毡帐,作事犹来未合时。

秋兴三首

野鸟游鱼信往还,此身同寄水云间。

谁家晚吹残红叶,一夜归心满旧山。

可慰摧颓仍健食,此生通脱屡酡颜。

年华岂是催人老,双鬓无端只自斑。

故里依然一梦前,相携重上钓鱼船。

尝陪大幕今陈迹,谬忝承明愧昔年。

报国无成空白首,退耕何处有名田。

黄鸡白酒云山约,此计当时已浩然。

浴凤池边星斗光,宴余香满上书囊。

楼前夜月低韦曲,云里车声出未央。

去国何年双鬓雪,黄花重见一枝霜。

伤心无限厌厌梦,长似秋宵一倍长。

苏轼的名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题西林壁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出自《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出自《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出自《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出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出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出自《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出自《临江仙·送钱穆父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出自《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出自《减字木兰花·春月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出自《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出自《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出自《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出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出自《虢国夫人夜游图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出自《送顿起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出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出自《临江仙·送王缄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出自《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出自《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出自《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出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自《临江仙·送钱穆父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出自《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出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出自《琴诗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出自《稼说送张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出自《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出自《鹊桥仙·七夕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出自《贺新郎·夏景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出自《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出自《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出自《蝶恋花·春景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出自《贺新郎·夏景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出自《浣溪沙·端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出自《记承天寺夜游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出自《送贾讷倅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出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出自《花影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出自《贺新郎·夏景

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 :出自《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出自《贺新郎·夏景

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 :出自《送顿起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出自《蝶恋花·密州上元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出自《送顿起

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出自《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出自《后赤壁赋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出自《前赤壁赋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出自《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出自《念奴娇·中秋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出自《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出自《减字木兰花·立春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出自《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出自《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出自《蝶恋花·春景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出自《西江月·顷在黄州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出自《贺新郎·夏景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出自《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出自《前赤壁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出自《前赤壁赋

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出自《放鹤亭记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出自《浣溪沙·端午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出自《守岁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出自《蝶恋花·密州上元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出自《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出自《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出自《临江仙·送王缄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出自《蝶恋花·春景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自《赠刘景文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出自《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出自《卜算子·感旧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出自《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 :出自《江神子·恨别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出自《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出自《蝶恋花·春景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出自《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出自《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出自《南歌子·寓意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出自《浣溪沙·咏橘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出自《记承天寺夜游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出自《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出自《少年游·润州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自《惠州一绝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出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出自《阮郎归·初夏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出自《蝶恋花·春景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出自《赵昌寒菊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出自《少年游·润州作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出自《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出自《西江月·梅花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出自《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出自《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出自《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出自《临江仙·送王缄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出自《送顿起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出自《临江仙·送王缄

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出自《南歌子·寓意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出自《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出自《念奴娇·中秋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出自《浣溪沙·端午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出自《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出自《临江仙·送钱穆父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出自《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出自《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出自《屈原塔

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 :出自《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出自《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出自《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出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出自《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出自《前赤壁赋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出自《西江月·顷在黄州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自《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出自《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出自《念奴娇·中秋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出自《守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自《题西林壁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出自《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出自《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出自《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出自《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出自《西江月·梅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赠刘景文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出自《减字木兰花·春月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出自《赵昌寒菊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出自《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出自《后赤壁赋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出自《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出自《后赤壁赋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出自《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出自《有美堂暴雨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佑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属正九品。苏轼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留侯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

参考资料:

1、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332-1336

2、苏轼 著 曾枣庄 注.苏轼诗文词选译:巴蜀书社,1991:193-200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拼音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mayajj.cn/sc/404394.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