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拼音 > 正文内容

六国论注释_解释

ju67kgfg65个月前 (08-28)诗词拼音1

苏洵 宋代诗词 六国论

liù guó lùn

    liù guó miè fēi bīng zhàn shàn zài qín qín ér kuī miè zhī dào huò yuē liù guó sāngshuàiqín yuē zhě zhě sānggàishī qiángyuán néngwán yuē zài qín     qín gōng zhī wài xiǎo huò chéng jiào qín zhī suǒ zhàn shèngér zhě shí bǎi bèi zhū hóuzhī suǒ wángzhàn bài ér wángzhě shí bǎi bèi qín zhī suǒ zhū hóuzhī suǒ huàn zài zhàn jué xiān bàoshuāng lòuzhǎn jīng yǒuchǐcùn zhī sūnshì zhī shènrén cǎo jiè jīn chéng míng shí chéng rán hòu ān qǐn shì jìng ér qín bīng yòu zhì rán zhū hóuzhī yǒuxiàn bàoqín zhī yàn fèng zhī fánqīn zhī zhàn ér qiángruò shèngpàn zhì diān rán rén yún shì qín yóu bào xīn jiù huǒ xīn jìnhuǒ miè yán zhī     rén wèi cháng qín zhōng guó qiān miè zāi yíng ér zhùguó guó sāngmiǎn yànzhào zhī jūn shǐ yǒuyuǎn lüè néngshǒu qín shì yànsuī xiǎo guó ér hòu wángyòng bīng zhī xiào zhì dān jīng qīng wéishǐ huò yān zhào cháng zhàn qín èr bài ér sān shènghòu qín zhào zhě zài lián què zhī chán zhū hán dān wéijùn yòng ér zhōng qiěyànzhào chǔqín miè dài jìnzhī wèi zhì wēi zhàn bài ér wángchéng xiàng 使shǐ sān guó ài rén qín hángliáng jiāngyóu zài shèngzhī shùcún wángzhī dāngqín xiāngjiào huò wèi liáng    qín zhī fēng tiān xià zhī móu chén shì qín zhī xīn tiān xià zhī cái bìng西xiàng kǒng qín rén shízhī xià yānbēi yǒuzhī shì ér wéiqín rén wēi zhī suǒ jié xiāoyuè wángwéiguó zhě 使shǐ wéiwēi zhī suǒ jié zāi     liù guó qín jiē zhū hóushì ruò qín ér yóu yǒuér shèngzhī zhī shì gǒu tiān xià zhī ér cóng liù guó wángzhī shì shì yòu zài liù guó xià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注释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5.率:都,皆。

6.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0.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4.视:对待

15.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7.厌:同“餍”,满足。

1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判:决定。

20.至于:以至于。

21.颠覆:灭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23.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24.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25.终:最后。

26.继:跟着。

27.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28.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29.既:已经。

30.免:幸免。

31.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32.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3.斯:这

34.始:才

35.速:招致。

36.再:两次。

37.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38.洎:及,等到。

39.以:因为

39.谗:小人的坏话。

40.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4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42.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43.向使:以前假如。

4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45.当:同“倘”,如果。

46.易量:容易判断。

4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48.礼:礼待。名作动。

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50.势:优势。

5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

5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以,而。

5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54.势弱于秦。于:比。

5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56.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57.下:指在六国之后

58.从:跟随。

59.故事:旧事,先例。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全日制高级中学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

2、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18-924 .

3、韩俐华 .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洵卷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年 :75-83 .

作者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作者的诗词

苏洵的诗词

欧阳永叔白兔

飞鹰搏平原,禽兽乱衰草。

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

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

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

贵人识筠笼,驯扰渐可抱。

谁知山林宽,穴处颇自好。

高飚动槁叶,群窜迹如扫。

异质不自藏,照野明暠暠。

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

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颜书四十韵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

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

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

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

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

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

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

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

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

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

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

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

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

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

〈或云公尸解。

虽见杀,而实不死。

〉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

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

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

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

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

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岐?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

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

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

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

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

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

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

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欹危。

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

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

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

虞柳岂不好,结束烦馽羁。

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

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

一车会百木,斤斧所易为。

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

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

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我客至止

我客至止,我迎于门。

来升我堂,来饮我尊。

羞鳖不时,詈我不勤。

求我何多,请辞不能。

客谓主人:唯子我然。

求子之多,责子之深,期子于贤。

朝日载升

朝日载升,薨薨伊氓。

于室有绩,于野有耕。

于途有商,于边有征。

天生斯民,相养以宁。

嗟我何为?踽踽无营。

初孰与我,今孰主我?我将往问,安所处我?

有触者犊

有触者犊,再箠不却。

为子已触,安所置角?天实畀我,子欲已我。

恶我所为,盍夺我有?子欲不触,盍索之笠?

苏洵的名句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出自《九日和韩魏公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出自《九日和韩魏公

创作背景

  《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参考资料:

1、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18-924 .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拼音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mayajj.cn/sc/404419.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