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注释_解释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译文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⑴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⑵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⑶芙蕖(qú):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⑷国色:倾国之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 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上闻之,嗟赏移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
⑸“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参考资料:
1、颜邦逸 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248
2、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3、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
4、
5、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
6、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7、鲍思陶 郇玉华.中国名胜诗联精鉴.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588-589
8、谢明 刘光前.历代咏物诗选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6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作者的诗词
奉和裴侍中将赴汉南留别座上诸公
金貂晓出凤池头,玉节前临南雍州。暂辍洪炉观剑戟,
还将大笔注春秋。管弦席上留高韵,山水途中入胜游。
岘首风烟看未足,便应重拜富民侯。
送陆侍御归淮南使府五韵(用年字)
江左重诗篇,陆生名久传。凤城来已熟,羊酪不嫌膻。
归路芙蓉府,离堂玳瑁筵。泰山呈腊雪,隋柳布新年。
曾忝扬州荐,因君达短笺。
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
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
省试风光草际浮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
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影碎翻崇兰,浮香转丛蕙。
含烟绚碧彩,带露如珠缀。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
逢王十二学士入翰林,因以诗赠
厩马翩翩禁外逢,星槎上汉杳难从。
定知欲报淮南诏,促召王褒入九重。
刘禹锡的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出自《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出自《西塞山怀古》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出自《竹枝词二首·其一》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出自《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出自《金陵五题·石头城》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出自《和乐天春词》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出自《始闻秋风》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出自《乌衣巷》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出自《潇湘神·斑竹枝》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出自《竹枝词二首·其二》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出自《杨柳枝》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出自《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出自《杨柳枝》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出自《忆江南·春去也》
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出自《柳花词三首》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出自《始闻秋风》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出自《秋风引》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出自《金陵五题·并序》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自《望洞庭》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出自《竹枝词二首·其一》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出自《金陵五题·石头城》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出自《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出自《秋词》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出自《秋风引》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出自《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出自《西塞山怀古》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出自《竹枝词二首·其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出自《秋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出自《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出自《竹枝词九首·其九》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出自《汉寿城春望》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出自《更衣曲》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出自《金陵怀古》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出自《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出自《更衣曲》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出自《再游玄都观》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出自《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出自《陋室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自《望洞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出自《陋室铭》
创作背景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参考资料:
1、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2、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
3、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
4、高志忠.刘禹锡诗编年校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65-666